【性別平權】致生存者的勇氣 --談性暴力中的「說」與「不說」

撰文者:芳蘭心理諮商所  徐藝溶諮商心理師

近期臺中市某國中資優班的性侵事件,再度喚起大眾對校園性侵、權勢性侵的重視。事發20多年後,當時受到侵害的女學生提出性平申訴,走到這一步的辛苦與準備難以估量,令我由衷敬佩。

儘管在前人的努力下社會逐步建立性騷擾、性猥褻、性侵害等申訴制度,讓遭遇過性暴力的生存者們得以連結資源、維護權益。然而現實生活中,有許多性暴力的生存者,把傷藏在很深很深的地方,獨自背負痛苦。每一次揭開Metoo事件,總會出現支持和質疑的聲音,我想就諮商輔導工作中的見聞,回應性暴力生存者所受到的質疑:

「為什麼不早點說出來?」

提出這句話的人,也許是事件外圍的旁觀者,或是生存者身邊的親朋好友;說出這句話的心情,也許是困惑、懷疑,或是聽見親友遭遇時又氣又急的反應。

很多性暴力的生存者決定「現身」時,騷擾侵害已經發生了好幾次,或者距離事發當下已是數年、甚至數十年以後。我們期待能夠及早處理避免傷害,但是背後有太多說不出口的緣由:

一、無限迴圈的羞愧與恐懼:遭遇性暴力後,我經常感到憂鬱、恐懼、羞愧、憤怒,覺得被傷害的自己是骯髒可恥的,因為「沒有保護好自己」而自我譴責,更擔憂別人會怎麼評價自己,害怕二度傷害而不敢揭露。

尤其多數的性暴力,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圈裡,根據近十年衛福部的公開資料,熟人性侵的比例皆高達總通報人次的60%以上,雙方互為家人、伴侶、朋友、同儕,或有權勢關係的師生、上司下屬。面對認識的人,我們的內心更會百般掙扎:他是故意還是不小心,我會不會想太多了?別人都說他不是這樣的人,是我做了什麼,他才會這樣對我嗎?我就算說出來了,別人也不會相信我,他說要是我說出這件事情,家庭會被我毀掉,要是我揭發了這件事情,就要讓我身敗名裂,一切會變得更糟……

二、嘗試求助但未獲理解與回應:或許生存者曾試著旁敲側擊,向身邊的人求救,暗示自己所受的傷害,但是當對方表現出無法理解,甚至指責、忽視,告誡著「不要亂說話」、「想開一點讓事情過去」,好不容易積攢的勇氣,又會被深埋起來……

三、沒有反應過來自己正在受到傷害:「越想越不對勁」這句話經常被用來譏諷性暴力的生存者,然而在創傷情境裡,字面上的事情確實可能發生!

因為人在遇到壓力事件時,神經系統有三種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:(一)威脅不那麼大的時候,我們會嘗試尋求連結,找人幫忙;(二)威脅較為急迫時,我們的交感神經被激發,腎上腺素提升了我們因應危機的爆發力,便是所謂「戰或逃」的反應;(三)而當威脅巨大到難以負荷時,人會掉入僵直或假死的狀態,所謂的「腦袋一片空白」。

當我們遇到暴力與侵害時,我們的身體跟大腦極有可能就在僵直或假死的狀態,直到脫離危險之後,大腦重新運轉,才能去思考和感覺自己發生了什麼事。而「遺忘自己受創的事件」就是創傷反應的一種,大腦啟動遺忘的機制自我保護,但我們所受的傷並不會因此消失,有一天記憶會伴隨著痛苦回到自己身上。

另一種情況,則經常發生在兒童青少年、權勢、親密關係的性暴力中。試想我們身處在以下的情境:我和傷害自己的人長期相處,仰賴他的照顧,受制於他的權威,或者渴望他的愛。他有時對我非常好,有時卻打罵、羞辱我,他以愛為名操弄我的生活,透過他的能力或權勢孤立我,如果我想脫離他,他會對我施加更強大的暴力與威脅。為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活下去,我只能扭曲自己的認知,降低自尊或麻木自己,說服自己接受目前的處境,直到有一天,我找到機會或資源與有毒的關係拉開距離,才終於能回頭去看,那些「不對勁」究竟傷我多深。

以上所述,僅僅呈現了部分性創傷的內涵。性暴力所造成的傷痛更加複雜,最重要的是,遭遇性暴力不是當事人的錯!受暴後不敢求助更不是當事人的錯!

 

如果我們是生存者的親朋好友,有機會聆聽他揭露自身受傷的經驗,請不要急著給建議,也不需要再檢討,因為在他說出口之前,那些建議和檢討的話語,恐怕已在他的腦中輪播過無數次。請先試著理解他發生了什麼事,傾聽他的經驗,你的接納和支持對他來說意義非凡。若我們在陪伴的過程中也需要支持,請別忘了照顧自己,可以尋求心理諮商、社福團體、性創傷復原中心等專業資源,一起分擔創傷療癒的艱辛。

如果我們是對外發聲的生存者,無論花了多少時間,我們都要謝謝自己願意面對那些痛苦的經驗。說出口是冒險,也帶來讓別人理解我們的可能性,相信這份勇氣,會為曾經的傷痛創造意義。揭露經驗以後,如果遭遇難受的事情,照顧自己是最重要的。會有越來越多人,願意一起為減少性暴力而倡議。

如果我們是把傷痛收在心裡的生存者,可以告訴自己,無法說出口不是我們的錯,還在痛苦當中也不是我們的錯。帶著傷的一路走來,我們已經足夠努力,每個人受傷的經驗和處理傷痛的方式不同,創傷療癒更是載浮載沉的漫漫長路。在療傷的過程中,心理諮商∕輔導∕治療等資源或許可以幫上忙,至少會多一份力量,和我們一起安定當下的生活,梳理過去的心結,找回未來的希望,為那些原本難以理解、難以消化的經驗,在生命中重新找到安放的位置。

最後,如果我們是關注性創傷議題的社會大眾,請不要吝於展現支持的力量!我們的每一分理解、每一次表達,都會成為減少性創傷的助力。性創傷不只是「加害」與「受害」兩造關係,也包含與他人互動的二度傷害,以及社會文化對於性暴力的默許。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成為理解創傷的一份子,我們一起讓環境變得更加友善,願那些已經說出口與尚未說出口的傷痛,都能被溫柔以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