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者:芳蘭心理諮商所 吳柏昆諮商心理師
在人生的低谷或在一時面臨困境的階段,讓你開始思考自己要不要去諮商。你可能會好奇諮商是否有效,和別人聊一聊之後真的就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嗎?要談幾次才有效呢?或許,你也可以試試看這一本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》,本書中提供了許多自我檢視的方式,是一本自助的指導手冊,也讓身為心理師的我受益良多。所以今天簡單的和你們分享幾個對我自己也很受用的提醒。
1. 有的時候,我們敘述故事的方式,反而框住了自己。
在諮商室中,我們會聽到許多人的故事,每一個人描述的故事都帶著其生命經驗的累積,而形成某種看待世界的「視框」,換句話說,每一個故事都是從某個角度(來談者的視框)所形成。因此,心理師透過聆聽、反映以及探問這些故事,才讓來諮商的你看見,「啊!原來我都是這樣在理解我自己的生命」。我自己也是類似感觸,沒有把話好好地說出來,沒有放慢腳步去聽自己所說的話,更多的是那些沒有機會被說出口的故事,其實不會知道原來我自己是如何解讀自己的生命經驗,透過訴說,才讓這些「視框」有被看見的機會。
2. 痛與苦不一樣,不是每一個「痛」都會變成「苦」。
沒有人喜歡痛苦的感覺,但「痛」在生命中無所不在,有生活中各種不如意的事情,或是面對意外、暴力的傷害,或是重要親友的離世…生命有許多令人疼痛的事情。遠離疼痛的感覺是自然的反應,但當我們為了避免疼痛而嘗試把這些感覺都壓下去,或是把疼痛的問題歸咎於別人,或完全歸咎於自己。都有可能讓這些「痛」變成「苦」的感覺,因為我們沒有去了解這些「痛」的原因是甚麼。
這也讓我自己聯想到,在健身時也同樣是會「痛」的,重訓是透過肌肉的撕裂與復元來幫助自己更強壯。但我們不會去想重訓過程是「苦」的,因為我們面對「痛」的方式不同。心理的重訓也是,這些「痛」的經驗都在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資訊,等著我們去理解,去反思,去看見自己在「痛」中出現的每一個反射反應。
3. 疼惜自己 - 原來我們對自己特別苛刻
在書中有一個自我檢視的方式,是記錄自己在一天中,腦海裡所出現的聲音。你可以把一本筆記本放在身邊、或用隨手可得的手機,並持續紀錄個幾天…再回頭來檢視這些話,有些批評的聲音總會來的突然,來的情緒強烈,我們不以為意這些一直存在的聲音,但仔細聆聽後,才發現這些下意識的聲音對自己好苛刻,那是些我們不曾,也不會對身邊重要的人所說出口的話,但卻習慣用來對自己說。
不過,也是時候該為自己平反了,這些批評真得有道理嗎?他真的是準確的嗎?還是若我們聽到別人這樣訴說自己時,我們會大力的反對,但卻對自己不行呢?
簡單分享這三個書中對自己很有幫助的小提醒,在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》這本書中,還有許多豐富的內容。建議你,可以先從第一集開始看起,因為第二本工具書中有許多的例子,都是從第一本的故事中所引用,他能夠幫助你更理解每一個自我檢視的案例會是甚麼樣子。
若你可以走過這本書指引的每一個環節,相信會讓你更了解自己。但要踏實地走完這些環節,你會發現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。因為在自我探索的這條路上確實沒有捷徑,他需要一步一步,而且不一定是舒服的過程在前進著。就好像去健身房鍛鍊一樣,需要付出才會有所收穫,而持續付出的過程就會增加我們對於自己生命的韌性。而尋求諮商,就好像是找一位陪著你走過這段路的教練了。